新光證券8404百和興業-KY小資2023存股推薦開戶券商證券開戶平台

 

系統自動摘錄國內外經濟新聞,其新聞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新聞01

MoneyDJ新聞 2022-10-13 06:37:12 記者 蔡承啟 報導受惠蘋果(Apple)iPhone 14開賣加持、加上台幣貶,帶動台灣主要IT廠營收持續暢旺、大增約2成、連5個月交出2位數(10%以上)增幅,且營收規模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紀錄。 日經新聞12日報導,供應大量產品、半導體給蘋果、微軟(Microsoft)等客戶的台灣主要企業營收續旺,受惠蘋果iPhone 14開賣加持、加上台幣貶值效應,2022年9月份列入「Asia300」成分股的台灣19家主要IT廠營收合計值為1兆7,060億元台幣、較去年同月大增21.3%,連續第5個月呈現增長,增幅較前一個月(2022年8月、成長17.7%)呈現擴大、已連續第5個月達2位數(10%以上)水準,且月營收規模超越2021年12月的1兆5,345億元、創2013年1月開始進行統計以來單月歷史新高紀錄。 據報導,因全球通膨、中國景氣放緩,因此今後關注的焦點在於需求能持續多久、iPhone效應能否持續。 報導指出,iPhone主要代工廠鴻海(2317)9月營收較去年同月暴增40.4%、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台積電(2330)營收大增36.4%。另外,因中國市場銷售放緩、導致PC/家電用零件持續進行庫存調整,相關企業銷售陷入主戰。家電用記憶體供應商南亞科(2408)9月營收大減58.2%、液晶面板廠友達(2409)也大減50.7%。 台灣企業除了幾乎獨佔蘋果iPhone的生產之外,還掌控全球晶圓代工6成以上市佔率,且包辦近9成伺服器、8成以上PC、9成iPad的生產,大量供應產品給美中日等全球大型企業,因此台灣廠商的業績動向被視為預估全球IT景氣的指標之一而備受關注。 需求未達預期 蘋果傳放棄iPhone 14增產計畫 外媒9月28日報導,據熟知詳情的關係人士指出,蘋果已放棄最新款智慧手機「iPhone 14」系列的增產計畫、主因需求未達預期。關係人士表示,蘋果原先計畫在下半年最高增產600萬支,不過因開賣初期的銷售不振、因此不得不將下半年的產量計劃維持在原先規劃的9,000萬支不變。 報導指出,因通膨猛進、景氣衰退疑慮攀升,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衝擊全球消費性產品需求。據IDC指出,今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預估將萎縮6.5%至12.7億支。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新聞02

2/2 2/2 造車新勢力競爭格局一月一改寫。11月份整體來看,華為主導的問界下滑明顯,蔚小理内部分化嚴重,埃安與哪吒依然比較猛。 蔚小理方面,蔚來與理想均創月度交付新高,蔚來正逐步擺脫疫情的困擾保住了銷量過萬的勢頭,且環比大增;理想平穩度過產品的「青黃交接」期,11月的交付環比增幅在新勢力中最大;小鵬則依然在寒冬之中。 但就銷量角度來看,蔚小理外圍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廣汽埃安,其次是哪吒汽車與問界汽車。儘管埃安與哪吒在11月環比出現下滑,但交付量依舊在蔚小理之上。 01問界急刹車 華為主導的問界系列汽車在11月跌破萬輛,而且是環比下滑最嚴重的。要知道,之前問界曾連續3個月交付量破萬,問界在10月更以12047輛的單月銷量拿下造車新勢力季軍。毫無疑問,問界汽車在11月份爆了冷門,有點意外。那麽問題在哪呢? 總結來說,主要在疫情、政策、競爭對手三個方面。 關於疫情對汽車行業的殺傷力,多個車企都嘗過,不過這次輪到賽力斯了。賽力斯在公告中稱,受重慶等多地疫情影響,當地工廠及部分用戶中心及華為體驗店均受到衝擊。 問界汽車的分工模式是華為主導研發與設計、銷售,但生產環節依然是賽力斯來完成,其工廠主要在重慶,產能因疫情受牽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另外,華為終端店因為疫情導致不能正常營業的話,對銷售端也是致命的打擊。 政策方面,新能源補貼即將到期,同時上海地區的混動送綠牌的政策將於今年年底正式結束,或對主打增程式的問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畢竟上海是新能源汽車消費能力較強的大城市,據傳言,問界已經在11月底停止接收當地混動車型的訂單。 當然,政策方面的影響值得推敲的,細思起來,政策畢竟一視同仁,同樣是主打增程式的理想汽車(02015.HK/LI.US)為啥銷量上卻是大增呢? 競爭對手方面,近期華為智選模式的合作對象不斷擴容,阿維塔、奇瑞、江淮等被傳也將入駐華為門店,這意味著華為對問界背書的「稀缺性」不再,華為不會獨寵問界。 外部競爭對手同樣對問界構成威脅,尤其是以增程式電動車的起家的理想汽車,無論是之前的理想ONE,還是後來的L9、L8其產品特點與價格區間均是問界的M5、M7構成競爭,我們看到11月理想汽車交付1.5萬輛,與問界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此前,華為常務董事餘承東將問界年度銷量目標從30萬輛下調至10萬-20萬輛,但從目前的狀態來看,問界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有些渺茫。 02小鵬在過冬 由於早期「蔚小理」依靠抱團取暖,艱難存活下來,並逐漸打出自己的旗號,以至於業内外人士對「蔚小理」的稱呼已經習慣化。 過去可以這麽稱呼,因為新勢力的標的少,且三家公司各種維度上相似點太多。 如今蔚小理内部分化的趨勢比較明顯,從銷量角度來看,小鵬汽車(09868.HK/XPEV.US)掉隊的嫌疑比較大。 事實上,小鵬深陷寒冬已經有段時間了。2022年9月至11月,小鵬的交付量連續三個月在新勢力排行榜墊底。 具體到車型,11月小鵬G9交付1546輛,而老款車型小鵬P7、小鵬P5、小鵬G3i沒有公佈具體交付數據。 小鵬目前產品方面的困境是新老車型的市場表現均不如意,原因或許是產品更新換代所需要的過渡期更長些的緣故,也或許是公司管理模式出現問題。 論產品的價格區間,小鵬的產品定價長期在10萬-20萬之間,相比蔚來、理想更具有親和力的,按理說更容易在量上獲得制高點,然而事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這跟小鵬在SUV與轎車兩手抓的產品策略不無關系。要知道,蔚來與理想一直都比較專注於SUV,而小鵬則比較散。另外,押注飛行汽車也消耗了小鵬的部分精力。 小鵬此次的寒冬仍在繼續中,年底前沒有消退的迹象,官方預計第四季度的汽車交付量將介乎2萬輛至2.1萬輛,營收在48億元至51億元——相較於第三季度近3萬輛的交付量和68.2億元的營收,環比大幅下滑。 為了刺激銷量,短期策略是推出限時保價政策,以應對「國補」進入倒計時的現狀,官方承諾在2022年底前完成定金支付的訂單,可持續享受2022年國家新能源補貼。 長期策略,還得靠推出新產品,小鵬計劃在2023年一季度陸續推出三款新品——除了改款P7之外,還將基於F和H平台,分别推出一款對標特斯拉Model Y的中型SUV小鵬G7,以及一款MPV車型H93。 其實,新舊產品的叠代成本並不高,小鵬有一定的試錯機會在,主要一款能出圈,或就能改寫被動局面。 小鵬有意在依靠新產品開拓一條新的道路,讓銷量數據重新有起色。 03理想與蔚來 理想汽車(02015.HK/LI.US)是近期造車新勢力中銷量表現相對穩定,業績方面最有望先扭虧為盈的。 下半年以來,理想汽車的挑戰有兩個,對内完成產品的更新換代的平穩過渡,對外應對華為問界汽車的崛起。目前來看,這兩個挑戰都應付的比較順利。 11月1.5萬輛的交付數據,再次創下理想汽車單月交付的新紀錄,且環比增長近50%,勁頭十足。 長期以來,理想汽車都是憑借一款車型(理想ONE)打天下,隨著理想ONE停產,8月份銷量出現滑坡,但進入9月後很快又上來,後來L9和L8的相繼上市並開啓交付,順利完成了產品更新換代的考驗。 儘管理想近期的新產品推出相隔時間縮短了,與業内其他車企相比,理想的產品矩陣豐富度不高,但對每個產品的專注度要高,會儘可能的釋放其價值。 業績層面,目前理想的2022三季報暫未出爐,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有望率先一步扭虧為盈。 之前公司創始人李想曾公開表示:「我們爭取2022年内實現單月收入過百億。兩款產品同時交付的時刻,也是時候該和連續七年的虧損經營說再見了」。縱觀其2022年來的整體表現,不像是吹牛。 蔚來汽車(09866.HK/NIO.US)繼10月回升至單月破萬輛之後,在11月份進一步擴大成果,同樣創下月度交付新高,實現了同比、環比雙增長。 一直走中高端路線的蔚來在產品矩陣佈局方面豐富度高,這算是其一大亮點。目前旗下在售車型多達6款(ES7、ET5、ET7、EC6、ES6、ES8)。 產品一問世就挑起銷量的大梁,這是其產品市場策略健康的表現,第二代技術平台NT2孵化的三款新車型ET7、ES7和ET5在11月的銷量為11072輛,佔當月總銷量的78.09%。 蔚來下半年以來最大的危機在外部,尤其是疫情對產能的拖累,目前正在化解此危機。 10月份因為疫情的緣故導致蔚來的供應鏈受牽連導致銷量受影響,從11月的銷量數據與環比增幅來看,說明蔚來正逐漸步入正軌,擺脫早前供應鏈、停產等問題帶來的影響。 那麽誰最有望奪得2022年度銷量冠軍呢? 從2022年1-11月的累計交付數據來看,理想累計交付112013輛、小鵬累計銷量109465輛、蔚來累計交付106671輛、零跑汽車累計交付102675輛,處於領先地位的理想最有希望。 但若擴大競爭範圍,理想則稍顯遜色,廣汽埃安、哪吒的2022年前11月累計交付量分别為241149輛、144278輛。當然,後面兩者在銷量方面有to B的成分在,與蔚小理專注於C端的打法不同。

新聞03

MoneyDJ新聞 2022-11-21 06:49:12 記者 黃文章 報導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1月原油期貨11月18日收盤下跌1.29美元或1.6%至每桶80.11美元,因擔憂中國疫情與經濟疲弱以及美國持續升息將打擊石油需求的影響,歐洲ICE期貨交易所(ICE Futures Europe)近月布蘭特原油下跌2.16美元或2.4%至每桶87.62美元。上週,NYMEX原油下跌9.9%,布蘭特原油下跌8.7%。 紐約能源避險基金(Again Capital LLC)合夥人基爾達夫(John Kilduff)表示,中國疫情以及防疫的發展令油市洗了一個三溫暖,原本傳出中國防疫可能放寬的消息著實激勵了市場,但後來無論是疫情的升溫以及持續有地方封鎖,都顯示局勢的發展與原先的市場預期背道而馳。 美國石油協會月報表示,10月份,美國石油需求達到2,030萬桶/日,較前月增加1.9%,較去年同期略減0.2%;其中汽油需求870萬桶/日,蒸餾油需求較前月增長12%至420萬桶/日,煉油廠產能利用率也創下2018年以來的同期新高。10月份,美國原油日產量達到1,210萬桶,則是創下2020年3月以來的新高;美國石油的淨出口量為210萬桶/日,更是寫下自1947年紀錄以來的新高紀錄。 報告表示,今年1-10月,美國日均石油需求同樣為2,030萬桶,與過去5年的最高平均值相比只有1.3%的差距;其中10月份的汽油需求年增8.5%,反映後疫情時期的需求增長。美國國內原油產量也在增長,但還未恢復到疫情之前2019年11月所創下的紀錄新高1,300萬桶/日水平。10月份,美國航空煤油的需求達到150萬桶/日,則是創下2019年以來的同期新高。 美國能源部11月17日公佈的每週天然氣庫存數據顯示,截至11月1日,美國天然氣庫存較前週增加640億立方英尺至3.644兆立方英尺,分析師平均預估為增加630億立方英尺,相比過去五年的同期平均值為減少50億立方英尺,去年同期為增加230億立方英尺。當週美國天然氣庫存較去年同期增加0.1%,較五年同期平均值減少0.2%。 截至11月11日當週,美國天然氣日均供應量較前週增加3.0%或31億立方英尺/日;天然氣產量較前週增加0.9%或9億立方英尺/日。來自加拿大的天然氣淨進口量較前週增加57%或22億立方英尺/日,對墨西哥的管道天然氣出口較前週減少1.2%或1億立方英尺/日。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港量與前週增加5億立方英尺/日,至120億立方英尺/日。 根據PointLogic的數據,11月10日至11月16日的一週期間,美國天然氣日消費量較前週增加25%至904億立方英尺。其中發電部門的天然氣日消費量較前週增加7.1%至325億立方英尺,工業消費量較前週增加7.1%至247億立方英尺,商業/住宅的天然氣消費量較前週增加76%至332億立方英尺。 美國能源部鑽井生產力報告顯示,12月頁岩氣日產量預估將較11月的951.23億立方英尺增加5.64億立方英尺至956.87億立方英尺。三大產地當中,馬賽勒斯頁岩所在的阿帕拉契地區頁岩氣日產量預估較前月增加1.35億立方英尺至355.7億立方英尺,二疊紀盆地頁岩氣日產量預估較前月增加1.25億立方英尺至212.7億立方英尺,海恩斯維爾頁岩氣日產量預估較前月增加1.74億立方英尺至162.6億立方英尺。 美國能源部報告指出,今年以來美國天然氣產量持續增長,自6月以來,每個月的天然氣日均產量都超過980億立方英尺。預估本個冬季,美國天然氣日均產量將達到994億立方英尺,2023年美國天然氣日均產量預估將為997億立方英尺。2023年,美國天然氣均價預估將下滑至每百萬英熱單位5.46美元。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3014聯陽台股2023存股推薦開戶券商ptt, 2023彰銀高殖利率股票推薦, 2607榮運2023存股推薦dcard

OPEN445RE115EF5EE

 


6416瑞祺電通2023存股名單推薦 5284jpp-KY2023存股推薦dcard 《金屬》LME9929秋雨台股2023存股推薦ptt 2832台產2023存股名單推薦 市場風險難以忽視 黃金避險

 

arrow
arrow

    s66yyp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